央行報告回應熱點:下半年通脹中樞有望溫和回升,預防性儲蓄有望逐步釋放

2023-05-17 12:05:46 來源?: 國泰君安
本網站所發布的財經縱覽資訊均已獲得第三方資訊平臺授權轉載,并通過技術手段完成采編,本網站不對其內容真實性作任何保證,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

包括利率在內的貨幣政策下一階段如何走?如何看待一季度出現的存款大幅增長?今年以來物價漲幅階段性回落是否意味著經濟出現“通縮”?硅谷銀行破產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幾何?在5月15日發布的《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》中,央行一一給出了答案。

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和力度

在闡述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思路時,央行在延續此前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”的基礎上,在最新報告中同時強調“總量適度,節奏平穩”,而去年四季度報告中“堅持不搞‘大水漫灌’”的表述并未現身。

在今年物價漲幅回落的背景下,央行指出,著力支持擴大內需,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、 穩固支持,兼顧短期和長期、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、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,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。關注物價走勢邊際變化,引導穩定社會預期,支持構建糧食、能源等保供穩價體制機制,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。

在信貸投放和流動性管理上,在繼續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 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時,央行在最新報告中提出,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和力度, 按照市場化、法治化原則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貸款需求,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,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健康良性發展。

房地產金融方面,央行在報告中基本延續了上一季度的表述,表示要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,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,堅持穩地價、 穩房價、穩預期,穩妥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,扎實做好保交樓、保民生、保穩定各項工作,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,推動行業重組并購,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,改善資產負債狀況,因城施策,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加快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,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,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。

健全“市場利率+央行引導→LPR→貸款利率” 傳導機制

對于眼下備受關注的利率,央行在報告中以專欄的形式對近幾年的利率調整思路進行了詳解。

央行表示,下階段將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,合理把握宏觀利率水平, 持續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,健全“市場利率+央行引導→LPR→貸款利率” 傳導機制,為促進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營造有利條件。

在這篇題為《合理把握利率水平》的專欄中,央行表示,近幾年,全球經濟面臨的超預期沖擊較多,經濟環境和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較大。在此情況下,人民銀行對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“縮減原則”(Attenuation Principle),符合“居中之道”,即決策時相對審慎,留出一定的回旋余地,適當向“穩健的直覺”靠攏。政策利率調整時,在考慮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基礎上,向歷史周期和全球各區域的平均值收斂,降低政策利率的波動。

2022年,全球主要央行持續大幅加息,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定力,適當引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下行20個基點,帶動市場利率穩中有降。2023年3月,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.34%,其中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.95%,均處于歷史低位。

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

在展望中國經濟時,央行指出,當前我國經濟還處于恢復發展過程中,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,二季度CPI漲幅可能繼續保持低位;隨著政策效果持續顯現,市場需求穩步恢復,供需缺口趨于彌合,對價格的帶動會逐步增強,加之基數效應消退,下半年通脹中樞有望溫和回升,CPI可能逐步向往年均值水平靠攏。中長期看,我國經濟供需總體平衡,貨幣政策保持穩健,居民通脹預期平穩,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。

央行在報告中還在題為《我國通脹水平處于溫和區間》的專題中,再度強調,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。

“通縮主要指價格持續負增長,貨幣供應量也具有下降趨勢,且通常伴隨經濟衰退。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,特別是核心CPI同比穩定在0.7%左右,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,經濟運行持續好轉,不符合通縮的特征。中長期看,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,貨幣條件合理適度,居民預期穩定,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。

央行稱,今年以來物價漲幅階段性回落,主要與供需恢復時間差和基數效應有關。本輪物價回落客觀上有以下因素:一是供給能力較強。在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有力支持下,國內生產持續加快恢復,PMI生產分項保持在較高景氣區間;農副產品生產穩定、物流渠道暢通,也保證了居民“菜籃子”“米袋子”供應充足。二是需求復蘇偏慢。實體經濟生產、分配、流通、 消費等環節本身有個過程,加之疫情的“傷痕效應”尚未消退,居民超額儲蓄向消費的轉化受收入分配分化、收入預期不穩等制約,特別是汽車、家裝等大宗消費需求偏弱。近期居民出現提前還貸現象,也一定程度影響當期消費。三是基數效應明顯。央行稱,GDP等宏觀經濟數據同樣存在明顯基數效應,去年二季度受疫情沖擊GDP同比降至0.4%,低基數作用下今年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明顯回升。

央行表示,下階段將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,總量適度、節奏平穩,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,加強與財政政策等協調配合,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,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,保持物價基本穩定。

未來居民的消費和投資意愿回升,前期積累的預防性儲蓄有望逐步釋放

央行還以專欄的形式指出,M2 和存款增長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,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要合理看待。

今年以來, M2和人民幣存款延續較快增長態勢,4月末,M2、各項存款均同比增長12.4%,分別較上年同期高1.9個、2個百分點。

央行在專欄中指出,理論上,中長期貨幣和存款的增長主要是經濟發展和貨幣化進程帶動。實踐中,搞好跨周期調節的要求更加明確,近期M2和存款的較快增長很大程度是宏觀政策適度發力、市場主體行為變化的體現。

“從企業和居民主體看,一方面,隨著我國市場化利率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不斷理順完善,理財打破剛兌、凈值化后,與存款利差也趨于收窄,企業和居民理財資金回流為表內存款,推升了M2增速。一季度末,資管產品直接匯總的資產合計94.7萬億元,較年初減少1.6萬億元。另一方面,疫后實體經濟的生產流通傳導、 消費需求等恢復仍有時滯,經濟循環阻滯摩擦未消,也導致貨幣流通速度降低, 市場主體的貨幣持有量和預防性儲蓄存款上升?!毖胄蟹Q。

央行指出,近期M2增速與通脹和經濟增速間存在一定缺口,主要是政策效果顯現、需求恢復存有時滯所致。未來隨著疫情影響進一步消退、市場預期持續好轉、經濟加快恢復,居民的消費和投資意愿回升,前期積累的預防性儲蓄有望逐步釋放,有利于M2和存款平穩增長。

硅谷銀行破產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可控

央行還以專欄的形式梳理了硅谷銀行的影響以及啟示。

央行稱,我國金融機構對硅谷銀行風險敞口小,硅谷銀行破產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可控。當前我國金融體系運行穩健,金融業總資產中占比超過90%的銀行業總體穩定,絕大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處于安全邊界內,銀行業總資產中占比約七成的24家大型銀行一直保持評級優良。但對硅谷銀行事件的經驗教訓也要總結反思。

具體來說,一是貨幣政策應避免大放大收;二是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應重視;三是處置金融風險要迅速且強力;四是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應關注。

央行表示,金融管理部門將持續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,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 融風險的底線。一是加快推進金融穩定法制建設,推動《金融穩定法》出臺,健全市場化、法治化金融風險處置機制。二是加強金融風險監測、預警,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早期糾正和市場化風險處置平臺作用。三是不斷充實金融風險處置資源,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管理機制,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、協同配合,共同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。


相關閱讀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現”,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