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14日,又一家中概股——陸金所控股(06623.HK)正式登陸港交所。陸金所控股此前于2020年10月在紐交所掛牌交易,代碼為“LU”。此次采取介紹上市方式實現在港交所主板的雙重主要上市,不涉及發行新股。
在回港上市中概股中,陸金所控股是唯一一家定位服務小微企業主的非傳統金融服務商。上市文件顯示,陸金所控股專注于解決小微企業主融資問題,并旨在協助金融機構合作伙伴服務小微企業主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。截至2022年12月底,公司已累計服務1900萬名借款人,賦能的零售信貸余額達人民幣5765億元,發放給小微企業主的貸款余額占比達82.1%。
小微金融服務步入“深水區” 多方合力構建小微生態圈
新華指數金融經貿研究中心運營的普惠金融-景氣指數顯示,2月普惠金融-景氣指數為49.3點,連續3個月保持增長態勢,并升至2021年10月以來的最高值。小微企業融資規模和融資滿意度均有明顯上升,融資成本保持平穩,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持續發力。
目前,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,已經步入深水區,已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追求質量和效能。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《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》按照市場化原則,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加快建立長效機制,著力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意愿、能力和可持續性,助力穩市場主體、穩就業創業、穩經濟增長。
而建立小微金融長效機制,重在構建多層次、廣覆蓋、有差異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。
相較于傳統的金融機構融資,非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能夠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及服務,可有效滿足小微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。此外,非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還可通過其技術賦能,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可充分優勢互補,幫助傳統金融機構拓展客戶范圍,降低獲客成本,完善產品和服務。
上市文件顯示,陸金所控股運用金融科技為傳統金融機構的交易賦能,將金融機構與其原本無法觸達的借款人連接起來,提供或安排增信服務發放貸款,并提供貸后服務、增值服務及工具,使融資交易落地。截至2022年12月31日,陸金所控股已為中國合計約660萬名小微企業主提供服務。
在具體業務層面,陸金所控股針對小微企業進行了多項服務提升。例如,為提升借款服務便利度,陸金所控股于2021年6月推出AI視頻貸款方案“行云”,將小微客戶借款申請流程平均耗時大幅下降約4成,服務斷點改善50%,接近“0文本輸入”“0等待”體驗,減少小微融資服務對物理場所的依賴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2年12月底,已累計幫助63.9萬客戶獲得借款1672億元。
2022年,為精準支持重點行業小微企業,陸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,推出升級后的“4+1+1”重點行業小微扶助計劃。據悉,截至2022年12月底,已有累計近40萬名重點行業小微企業通過該計劃獲得1427億元融資。
需求復蘇之下 強化小微金融服務可持續性
從需求端看,小微融資需求快速增長還將帶來局部性的供給缺口。根據灼識咨詢估計,到2026年,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缺口將達到人民幣70.9萬億元。
多年來,小微金融服務延續較好的發展態勢,但高速增長是否可持續、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、風險是否可控等問題也被高度關注。
有專家表示,常態化監管趨勢下,非銀金融機構要抓住數實融合這一主線,扎根實體經濟,堅持創新驅動,推動小微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。陸金所控股正在向小微企業主生命周期顧問的角色轉型,通過金融科技深度支持小微企業主,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。
例如,針對小微企業的“數字化難題”,陸金所控股通過旗下平安普惠為眾多小微企業主提供了線上課程“生意通”, 線下融資顧問點對點輔導、線上商機撮合平臺等方式服務小微,收效顯著。調研數據顯示,陸金所控股小微客戶中,使用過“生意通”的小微企業,64%實現盈利;獲得線下咨詢顧問點對點支持輔導的小微企業,57%實現盈利,僅11%虧損。
除了提供融資服務,陸金所控股還為小微企業主經營賦能,進一步探索建立完整的“小微生態圈”,為小微提供豐富的數字化經營工具,提升其線上經營能力。
據悉,公司于2022年11月推出小微企業主增值服務平臺“陸店通”,引入更多的服務提供商,提供包括信息交流論壇、網絡社交及全套數字化SaaS解決方案。截至2023年2月底,“陸店通”注冊用戶數已經突破100萬戶。在幫助小微企業主提高經營韌性的同時,小微生態系統將產生強大的自我強化網絡效應,通過提供更多的客戶服務來強化參與強度,從而提高客戶轉化率,降低獲客成本及延長客戶生命周期,并最終提升客戶生命周期價值,實現雙贏,最終促進小微金融服務可持續。
小微經濟極具韌性,小微融資服務賽道廣闊。在新發展階段,伴隨小微企業的轉型升級,小微企業主的融資需求也正在向更便捷、更專業、更具個性化的方向轉變。在行業新形勢下,陸金所控股也將秉持支持小微實體初心,充分發揮已有優勢,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,整合內外部資源滿足小微企業主的真實金融服務需求,攜手廣大小微企業主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。